浅谈小组合作中如何转化学困生
----魏鹏
【摘要】
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弄清楚成因,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。根据不同成因,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采用不同方法,以求在促进学困生的进步成长的同时创建高效高质课堂。
【关键词】学困生成因 小组合作 教学策略
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,这决定了班级作为集体会存在个性不一的学生。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势必产生习得差异,而测验成绩是现今最直观的体现。当学生远达不到平均水平时,他便被归入后进生或者学困生行列,需要教师和家长投入更多的心血。转化后进生,首先要了解成因。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教育是长久之路,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。所谓的学困生虽然在成绩上不尽人意,但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,应该被平等对待。作为普校老师,如何让所谓的后进生往前靠,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做出调整。
一、在组间异质的基础上,让小组长(优等生)主抓学困生,尽量在课堂上达到“一对一”的帮扶效果。例如在科学课的“讨论”环节,这时候就是小组长单独辅导学困生的最佳时机。只要能掌控他们是在认真学习,那就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学。孩子的语言是一座桥梁,有些密码只能由他们破解,有时候教师的絮絮叨叨比不上孩子们的寥寥数语。
二、针对每个学困生的不同特点,教给小组长不同的帮扶方法。例如组长在科学实验活动中,分配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给他们。如果是学习习惯不好,会要求小组长时刻关注学困生的状态,不允许发呆或做小动作,尽量刺激他们保持注意力。对不同特质学生采取不同方法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,是教育工作者秉承的教育信念之一。
三、教师参与小组合作,积极提示指导。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,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,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。”所以,对学困生所在小组可以给予“特别关照”。当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,尽量参与到学困生小组,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、讨论,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辅导。例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,学困生会心不在焉,无从下手。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性的督促和引导,帮助他们开拓思维,参与到实验中来。教师拉近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和心里距离,把自己融入小组以达到情感共鸣,在指导学习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学困生的转化是一场持久战,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。在科学课堂上,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,教师应该研究如何让小组合作利益最大化,得到最佳效果。小组合作给学困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,也是他们展示的平台。每一次活动,都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参与,才能力争帮学困生更加健康快乐成长。
参考文献:
王斌娟.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探索[J].现代中小学教育,2009,(3).
章叶青.让后进生“动起来”——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[J].科教纵横,2011,(4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