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作文是学生语文思维训练的活动,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.但小学生在写作时,常常会感到无内容可写.其实,生活是写作的"源头活水",而学生却苦于"无米之炊",主要是学生不善于通过观察体验获取和积累素材,加上学生的社会生活比较贫乏,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,因此,每到作文时,就显得捉襟见肘了.教师在写作指导时,应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观察体验,多了解,发掘生活中的作文素材,使学生作文成为有源之水。
摘要:小学作文 积累素材 途径
我们知道,写作的一般规律是:观察——思维——表达,对应于具体的写作活动,则是看——想——说(写),写作过程是物——意——文。从中可以看出,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。但在教学实践中,我们常可见到学生看到作文题,就感到无从下笔,即使绞尽脑汁,也不知从何说起,虽然有的学生读了很多书,就是派不上用场,总感到无内容可写,究其原因,就是他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,不善于通过观察体验获取和积累素材。为此,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,亲身体验,捕捉生活中的细节,使司空见惯的素材为我所用,进入学生的习作中。
一. 做个有心人,多观察获取生活素材
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。如:观察景物,可按从远到近,从上到下,有主体到背景;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;观察静物,指导学生对事物形象、形状、构造、功能等进行观察;观察人物,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、语言、动作、神态,选取典型事例,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品质。教师只有长期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,有时还可以参与进去,并坚持写观察日记,就可以积累素材。观察体验的途径很多。如:
1、 走进自然,观察景物,打开素材之窗
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,大山河川,风雨雷电,无一不是鲜活的素材。俗话说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,天地万物,都有生命,美丽的大千世界,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描写的丰富资源。我们要开启学生的心灵,教他们体验自然,感受自然,用心体会,抒发对自然景物的热爱。在深圳,一年鲜花不断,莲花山,七娘山,笔架山等风景区,还有无数的河流,春夏秋冬,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;勒杜鹃,红树林更是充满了人文气味,引领学生与大自然接触,就是打开了一座素材库,任由学生来采集。《索溪峪的野》如没有作者与自然的接触,断不可能写出山野,水野,动物野,植物野,人野,也表达不出作者对大自然壮美的感叹。
2、 结合校外实践活动,参观,旅游,体验观察
我们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两季的校外实践活动,集中参观和游玩于一体,每每学生乐不可支,其实,这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好形式。如参观海洋世界,让学生好好地观察几种鱼,选自己感兴趣的鱼来写一写;参观大鹏古城,除了访问当地居民外,还可以登上古城楼,凭吊历史,写感想;假期与家人出外旅游,可以用随笔的方法,写一写旅游见闻。在“山水田园”的体验活动中,学生摸鱼虾,抓泥鳅,撑船,种蔬菜,踩水车,做游戏,这些,都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,动手,动口,动脑,亲身接触游玩场景,真实可感,“做过了就知道”,写起来就会有鲜活的素材,让学生有所见才会有所感,有所做,才有所忆,就不会无病呻吟,写的是真景,抒的是真情,说的是真话。由此可见,体验是积累的基础,是素材的蓝本。
3、 校内活动勤参与,多观察
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,学校里的校园文化布置,师生的活动,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。大到运动会的举行,小到晨会升旗仪式,一个场面,一个人的演讲,教师要善于抓住它们与作文的联系,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积累。如各种学科节,英语节,数学节,科技节,体育节,音乐节等,场面,人物,活动,都能给学生留下观察的机会,这些活动尽贴近学生生活,学生有观察,有体验,因而可以有感而发,有话可写。
4、 随机观察,捕捉身边生活细节,充实作文素材
有人说,细节决定成败。在文学作品中,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作家都是观察生活细节的高手,鲁迅和托尔斯泰等,他们的笔下人物之所以写的栩栩如生,得益于他们留心生活中的人景物的细节。在学校,在家里,在社会,在街上,如果我们提醒了学生,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、人物、景物的细微特点,变化规律,如人们等公交车的心情,上地铁的顺序,骑共享单车后的停放,都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态。总之,生活处处皆文章,我们只做有心人,把眼看的细小东西记录下来,存储进写作的素材库里。
5、 上网、收看影视,间接观察社会,积累素材
积累写作素材,除了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外,还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,间接地接触社会,获取素材,上网浏览,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,教师引导学生收看电视新闻,能知天下事,如深圳的第一现场,深圳一时间,都是当天发生的新闻报道,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或感触深刻的事件或人物,发表评论看法,感人的人物场面能摧学生奋发向上,丑陋的社会现象则能引发学生明辨是非,新闻事件也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。
二、广泛阅读,获取间接素材,为我所用
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。在全社会提倡海量阅读的今天,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,读万卷书,从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中获取间接经验,除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外,还可以学习表达技巧,拓宽写作思路。通过阅读,学生从广阔的阅读天地中汲取养分,写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,有话可写。
1、 阅读优秀书籍,从博到约
鲁迅先生说,读书应像蜜蜂采蜜一样,采过很多花,才能酿出一滴蜜出来。的确,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那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文学作品,让他们在长期的熏染中,潜移默化地汲取营养,从大量阅读的量上,逐步过渡到专题研究,形成自己的世界观,读经典,用经典,做生活的主人。在阅读中,衍生出语文活动,如开展读书活动交流会,图书角布置,图书漂流,悦读书吧开设,阅读考级冲关,这些由阅读而来的语文大餐,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。
2、 订阅自己喜欢的少年刊物
教师引导学生订阅自己喜欢的儿童刊物,如《作文报》、《红树林画报》《中国少年报》等刊物,从同龄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。此外,老师还可以从每天的报纸中剪取有价值的资料,让学生阅读,增加学生接触新闻的机会。
三、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获取素材
在提倡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今天,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常态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,把道听途说的事情,搬到小组里分享,有的还把自己的素材摘抄本展示出来,里面有好词好句摘抄,也有故事笔记,这些都是学生写作时派得上用场的素材。在共生习作的教学实践中,学生除了共享素材,互相点发思路,还从如何收集素材的渠道上给与对方启迪,为实现小组的共同进步拓展了写作空间,小组成员都能从别人身上习得写作技能,写作态度,写作思想,这也是间接经验的学习,同时,也是写作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可分割.
积累写作素材一要靠学生主动“开源”,阅读是不二法门,写作时才能有“活水来”;另一方面,教师的指导,特别是观察体验指引,会让学生的素材收集,存储更科学,只有多管齐下,学生积累素材的路径才能更多,更广。